刊行物
刊行

尋找黑暗之光:現代知識分子的挑戰

尋找黑暗之光:現代知識分子的挑戰

 本書院のメンバー石井剛氏(EAA院長)の共著『尋找黑暗之光:現代知識分子的挑戰』が2024年12月に政大出版社から刊行されました。

概要
  清末的變局促使儒家傳統知識結構的絕對改變;台灣割讓日本以及五十年後的光復都讓台籍人士陷入巨大失落感,肇生「台灣」作為問學對象的衝動;新中國成立後,知識界多次遭到整肅迫害,也造成言禁之下種種扭曲的生態——凡此都讓我們深思危機與知識之間的辯證關係。本書收錄石井剛、黃英哲、魏簡三位教授講稿。三位學者各自學有專長,從晚清到民國、共和國,再到後社會主義當代,對中國學術現代化的譜系,歷史與政治左右知識生產的動因,以及知識分子身處其中的抉擇與後果,鋪陳了極其廣闊的動線,引領我們進入知識分子「考掘學」的不同層面。對「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」的論述,剴切而深入,猶如感同身受。作為關心台灣以及更廣義的中國文明的讀者,掩卷之餘,必有所感。

著者
石井剛 (Tsuyoshi Ishii, 東京大学総合文化研究科教授・東アジア藝文書院院長)
黃英哲 (Huang Ying Che, 愛知大学現代中国学部・大学院中国研究科教授)
Sebastian Veg (魏簡, フランス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・中国近現代思想史教授)

 

目次

政大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 / 林遠澤
序 / 王德威

未喪斯文,其如予何?──危機時刻的漢學研究 / 石井剛
前言:「共生」的當代困境
第一章 「文」作為中國文史哲的整合觀念:孔子「文不在茲乎」和武田泰淳的文化反思
第二章 書寫實踐與靈魂的哲學:章太炎對清代漢學的繼承與《莊子》研究
第三章 在天地相接之處:從近年來中國「天下」討論看「文」的意義
第四章 我們的「危機」與「文」的希望:以《莊子‧人間世》為例
結語:文場─靈魂的傳遞與「後死之責」

「盡可能的微力,作些澆花的工作」:許壽裳、楊雲萍與戰後初期台灣研究的繼承與挪用 / 黃英哲
前言:從楊雲萍的「澆花論」談起
第一章 陳儀、許壽裳、楊雲萍
第二章 陳儀的「理想」與「抱負」
第三章 許壽裳、楊雲萍與戰後初期台灣研究的開展
第四章 許壽裳、楊雲萍的挫折與成果
第五章 台灣省編譯館撤廢後台灣研究組工作人員去向
結論

「這個國家非垮不可」:楊基振的困境兼論台灣知識分子的「凱特曼」(Ketman)現象 / 黃英哲
前言
第一章 關於楊基振
第二章 楊基振見證的危機時刻之一:「抗戰」與抗戰勝利後的華北接收
第三章 楊基振見證的危機時刻之二:「抗戰勝利」與「一九四九」
第四章 楊基振見證的危機時刻之三:中美斷交與80年代海外台灣人的「返鄉」
第五章 楊基振的中國之旅
第六章 結語

Intellectuals in Times of Unending Crisis: Reconsidering Intellectuals in 20th Century China / Sebastian Veg
Lecture 1 From Intellectual History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d back: Studyi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Global Perspective
Lecture 2 From Responsibility to Marginalization: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20th Century
Lecture 3 Minjian Intellectuals in the New Century: Alternative Forms of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